原创 从三澳门今天晚上开什么特马个时间维度看日本外相中国行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从三个时间维度看日本外相中国行
中新社记者 李京泽
在中日关系处于改善发展的关键时期,日本外相岩屋毅于12月25日应邀访问中国,这是他今年10月就任外相后首次访华。从三个时间维度看,这位日本新外相中国之行备受关注。
第一个时间维度是1个月。
今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秘鲁举行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1个多月后,日本新外相实现访华。
专家注意到,在岩屋毅此访中,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是中日双方沟通交流的高频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中心主任陈子雷表示,领导人重要共识对两国关系发展发挥着政治引领作用,从双方此次交流可以看出,落实领导人共识是日本外相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
沿着中日两国领导人确立的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与岩屋毅的会谈中就推进双边关系下步工作提出六点意见,包括校准战略认知、维护双方互信、加强沟通对话、坚持合作共赢、加强人文交流、妥处矛盾分歧等。对此,岩屋毅则称,日方愿同中方增进互信、协调合作,增加双边关系中的积极议程,减少未决问题,妥善管控分歧,全面推进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构建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
陈子雷说,双方的会谈为落实领导人重要共识提供了抓手,相关举措具体而务实,体现出中日促进双边关系改善发展的积极意愿。
第二个时间维度是80年。
外界注意到,在岩屋毅此访中,王毅特别谈到2025年这一特殊的年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值此重要节点,日本又一次面临历史之问、道义之问。
“历史问题是中日的敏感问题,在关键时间节点,日本能否正视历史、反省历史,关乎两国关系能否全面正常发展。”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笪志刚说。
此次,岩屋毅在与王毅的会谈中表示,日方在历史问题上继续秉持“村山谈话”明确的立场,表达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
著名的“村山谈话”发表于199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50周年之际。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在谈话中反省侵略战争历史,为殖民统治和侵略历史谢罪,誓言日本走和平道路,永不再战。
“‘村山谈话’被外界视为日本政府就侵略或殖民历史向亚洲受害国人民作出的郑重表态和承诺。”笪志刚认为,历届日本政府能否继承“村山谈话”精神,体现了其是否拥有正确的历史认知立场。
在这一特殊节点的回望,也寄托对未来的期许。王毅说,我们希望并相信日方能够再度展现和平发展的决心,同中方一道本着“正视历史、开辟未来”的精神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听其言而观其行,日本若能在历史等敏感问题上重信守诺,将对增进中日互信、夯实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发挥积极作用。”陈子雷指出。
第三个时间维度是2000多年。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历史积淀形成的交融互鉴,使中日两国文化相通相近,人民相知相亲。岩屋毅此访一项特殊的安排就与人文交流有关,即和王毅共同出席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
会议上,王毅与岩屋毅均提到中日悠久的交往史。王毅表示,双方要从两千多年交往的深厚积淀中汲取智慧,在共通的文化价值中挖掘动能。
在外界看来,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会议本身就是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制度化的体现。回首过往,机制成立5年来,双方搭建起诸多民间友好交流的桥梁。此次,机制会议达成10项共识,更是涉及教育、旅游、体育等多个领域。
陈子雷指出,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是促进两国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10项共识的达成再度拓宽了中日人文合作领域,丰富了合作内涵。
笪志刚称,历史经验表明人文交流是中日关系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人文领域交流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推动双边合作向其他领域延伸,更有助于营造良好民意氛围,为中日关系企稳向好发挥积极作用。(完)
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充分发挥新疆“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建成营商环境优良、投资贸易便利、优势产业集聚、要素资源共享、管理协同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冯栢文表示,与10年前相比,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外企要以‘中国速度’展开运营,这意味着在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敏捷”,冯栢文说,行业领先企业需要努力成为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中国为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开发、商业化提供了规模、成本和速度优势。
一些美西方媒体一看到中国安全官员访问缅甸,就下意识地对相关安全合作进行西方式“脑补”。他们有的戴着意识形态眼镜,暗示缅甸仍是国际社会中的“异类”,对中缅在安全上“走近”十分警惕;有的则联系缅北最近的战乱形势,将中国描述成试图干预,甚至操纵缅甸内政的一个强权。不得不说,这些想象都是高度西方化的,它们反映出来的是美西方政治精英头脑中的安全观,而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