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见·九场座谈会里的“一以贯澳门100%最准一肖一码之”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算起来,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九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的座谈会。9场座谈会,议题各不相同,但其中的那些“一以贯之”值得关注。
对区域发展的重视一以贯之——
两条母亲河、三大城市群、四大经济区,区域发展如何统筹?这是总书记始终心系的课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对重大问题的重视,体现在历次座谈会都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高规格上,也体现在座谈会召开的高频率里——从去年5月10日召开的高标准高质量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起算,9场座谈会前后时间跨度不到500天。
“千年大计”如何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京津冀发展如何更好协同?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如何创造?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如何谱写?在雄安、在石家庄、在巴彦淖尔、在哈尔滨,总书记逐一指路径。
在南昌、在上海、在长沙、在重庆,总书记逐一明定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中部地区崛起,要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要通过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谱新篇……
区域发展,总书记思之行之,时时放心不下。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要求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
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调一以贯之——
对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大国来说,区域发展,“协调”是要点,“协同”是难点,“改革”是关键点。
谈雄安新区建设,要求“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谈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提出“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谈东北全面振兴,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政策措施,到体制机制,再到思想状态,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实,总书记一次次强调“改革”。
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区域发展,改革不断在发力。去年9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亮相,机构的办公室就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对调查研究传统的坚守一以贯之——
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9场座谈会召开的地点分散在全国多地,“先考察再座谈”的安排,既是实践惯例也符合客观规律。“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就以“看黄河”为例。这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前,总书记考察了黄河兰州中山桥段,了解当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
向前追溯,2019年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前,总书记先后来到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考察,并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2021年在山东济南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前,总书记则来到东营市,“看黄河入海流”。“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总书记说。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是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到基层调研常常说起的一句话。时光荏苒,一以贯之的是对调查研究的重视。
对“钉钉子精神”的发扬一以贯之——
区域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钉钉子精神”。
钉钉子精神,蕴含着“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的成事品格。
今年3月,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有感而发:“下一步我们还要召开推动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座谈会,这些会议一届开一次,一个一个抓起来,一轮一轮抓下去,久久为功、步步深入,必有所成……”4月、9月,分别围绕推动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两场座谈会相继召开。
“钉钉子”,更要一锤接着一锤敲。
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到“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从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再到“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回看这9场座谈会各自的名称演进,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决心——锲而不舍推进工作,迎难而上面向未来。
这次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明前进方向:“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中央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大支持力度,沿黄各省区党委和政府要担起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任重道远,行则必至。
策划:杜尚泽
撰文:王洲
海报:田兴洲
摄影:新华社记者 鞠鹏
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她表示,刚刚结束的公众咨询表明,香港社会各界对23条立法有强烈共识。23条立法惩治的是极少数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将依法保护香港居民,根据香港《基本法》和有关国际公约,适用于香港有关规定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外国在港公民、投资企业也依法受到保护。23条立法域外使用完全符合国际法以及各国各地区的普遍实践。有关国家秘密和外部干预的定义,充分考虑香港特区实际情况及各国通行做法,合理合法,无可非议。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本土企业快速崛起、市场竞争更趋充分的背景下,如果外资企业因为自身竞争力不足而退出,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如果外资企业从市场规律出发调整在华业务布局,也完全可以理解。事实上,中国企业也在向海外转移部分产能。如果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有何意见,我们愿意认真听取并积极解决合理关切。